董仲舒教化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①
1 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容及启示
教化思想是董仲舒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与董仲舒所借鉴的先秦儒家的主要思想相比,关于“教化”的相关理论在董仲舒的著作以及理论中更加频繁地出现。“教化”指的是人的精神意识和行为方式向社会的普遍状态的变化指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本质,这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相似,因此对于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得出相关启示。
1.1 人性无“善恶”
教化的最终目标是教人为善,将人培养成为顺天理、循人道的高尚之人。“三纲五常”作为董仲舒教化思想中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涉及到要习读“六艺”而进行智育的内容,以及《乐》教与“中和”之道的美育、德育等内容。传统儒家把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为“六艺”,董仲舒指出君子要以六艺来“赡养”,体现出了“六艺”在教化方面的重要性。“人乃继天之所为”——董仲舒认为因为人性源于天因此没有明确的善恶之分,但只有了解天地之间的事物才能准确把握天地间的规律,而在这个过程中人始终是遵循天道的,这也是人性向善的一种体现。其中关于“性善论”的思想是教化思想的基础,所以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人性本质也正是教化思想的一个闪光点,这一理论对于当代社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都具有重大意义。
人性源于天,因此没有明确的善恶之分,也就从理论上批判了当代教学中对学生差别对待分类的观念和做法。“性无善恶”,从人性的初始层面来看,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这要求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不能有任何歧视学生的观念。在当代,由于教育对应试的重视,以及应试教育的普遍适用性,一般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从而忽视了学生自身与家庭教育的其他重要因素。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关乎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发展,因此对大学生的教育也成为重要的任务,各个高校应要求每个教育者从思想上摒弃偏差的理念,认真对待、教育每一位学生,用自身的耐心和师德来感化每一位学生,从而“教化”学生道德向善,实现教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1.2 三纲五常
事实上,董仲舒的教化思想中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三纲五常”进行展开,“三纲五常”的“三纲”是指人在道德方面的基本准则,“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作为个体相关的道德观念。董仲舒倡导的“三纲五常”的对象包括平民也针对统治阶级,如果君主可以做到“以仁爱人,以义正我”为百姓们树立榜样,教化的成效就可达到最佳。“三纲五常”看起来是为统治者专制服务,“三纲”具有确立君臣等级关系的作用,但是君主也是人,同样受命于天,“三纲五常”的思想中并没有排除道德和礼制对于君主的约束,因此君主的权力也会在道德的基础上受到限制。虽然这一思想具有一定的封建色彩,对于臣、子、妻都有严格的要求,但是也只有通过自省与自我约束才有资格去要求别人。总体来说,“三纲五常”对思想行为的规范不仅有助于加强集体荣誉感、削弱其功利意识,从而实现维护国家的稳定发展,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因此,“三纲五常”思想不仅服务于君主专制而且也可以规范约束君主的权力,那么用当代的教育理念来思考这一层面,这与在教育过程中所倡导的“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趋于相似,甚至囊括到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制度和法律的规定也是通用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或是平民百姓必须要遵纪守法,要求我们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那么这对于法规的制定者、社会国家的管理者也一样,他们也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行使权利,正所谓“权力越大责任越大”,他们的义务和责任也会更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中,不仅要渗透灌输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更要使其明确这一做法的重要性。
2 教化的途径及启示
为了实现“教化大行,天下和洽”的社会,并且保证人们可以成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董仲舒在“独尊儒术”的思想体系中还提倡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来教授儒家经典。大学作为“贤士之所关”“教化之本原”可以更好地推广“教化”。董仲舒认为地方办学是巩固统治的重要举措,教学通过设立、兴办学校来实行,“设立学校”进行教化就是董仲舒认为的教化途径,立太学可以教于国,设庠序可以化于邑。从全面的教育来说,学校的教育以办学校为主,是和谐社会建构的重要一环,但又因为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人们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有限,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接受学校教育,所以就需要社会教育相辅相成。
文章来源:《当代传播》 网址: http://www.ddcbzz.cn/qikandaodu/2021/0114/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