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当代建筑的一扇窗
编者按:回望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主题和规模各异的建筑展览无疑是推动中国建筑与城市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些展览不仅以具象化方式向公众介绍当代建筑创作与研究的最新成果,而且也在积极推动着建筑与城市、建筑与乡村、建筑与当代艺术等多个维度的探索和实践。
武汉合美术馆以“空间叙事”为主题,着眼于建筑背后整体的思想与观念,以影像记录的形式对近年来国内外建筑展览进行了学术梳理,展现了世界当代建筑在不同时段表现出的创新性,同时也试图挖掘中国当代建筑引人深思的独创性,如对“自然建造”“自然建筑”设计思想的探索。
文旅中国特别聚焦一些建筑及建筑展览的影像记录作品,从不同理念下的建筑设计视角,为读者开启了观察21世纪当代建筑展览的一扇窗户。
《何陋轩:2014年8月29日,星期五》视频截图
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史的重要作品,何陋轩至今仍偏居于松江方塔园一隅,是普通茶客的休憩之地。影像作品《何陋轩:2014年8月29日,星期五》选取何陋轩的寻常一天,记录了这个公民建筑的动人场景。
何陋轩借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命名,高7米,长16.8米,宽14.55米,总面积510平方米。其建筑造型仿上海市郊农舍四坡顶弯屋脊形式,毛竹梁架,大屋顶,茅草屋,方砖地坪,四面环水,弧形围坪,竹椅藤几,古朴自然,与四周竹景互相交融,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而别有风致。
何陋轩的创作者冯纪忠(1915—2009)是著名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其深邃的建筑哲学思想塑造了一个强大的建筑文化的教学和传播系统,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何陋轩在文化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地区层次上的文脉延续,而且这种文脉延续还表现在何陋轩所呈现的意境上。冯纪忠曾说:“我们争取的意先于笔,自觉立意,而着力点却是在驰骋于自己所掌握的载体之间的。”
《何陋轩:2014年8月29日,星期五》视频
《会心处不在远》视频截图
影像作品《会心处不在远》,不仅传达了建筑师朱锫对其德国柏林建筑个展的思考,且将展览主题“会心处不在远”(Mind Landscapes)直接引入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意境”美学观念,贴切地定义了朱锫建筑事务所近些年的创作立场、探索与实践。
朱锫的建筑实践着眼于将东方自然的中式园林及山水画的“可望、可居、可游”的自然观要素,带入到当代建筑设计中,不再将建筑的外部形式作为设计重心,而是强调再造建筑虚实相涵、内外相通的可游、可隐、可穿越的空间体验。
在朱锫看来,“会心处不在远”是一种态度,揭示了今天当代建筑的另一种可能性,即对中国传统自然观“心境”的当代再现,揭示人与自然同源的建构法则。展览是建筑实验,也是新的起点,表明“自然建筑”建造的不是一个外在的世界,而是心在其中的栖居场所。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翔宁在《物我之境》中这样评价:“朱锫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呼应,或许不是对传统空间类型、建筑符号和传统材料的简单挪用,而在于心灵景观与文化景观、自然景观、社会景观的叠合所创造出的境地。”
《会心处不在远》视频
《未知城市》视频截图
影像作品《未知城市》记录了“未知城市: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的布展过程。“未知城市”,是一种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城市的模糊定义,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现代城市的确定性正在被建筑师彻底打碎。那么,什么是人们心中真正的“城市原型”?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许千差万别,而通过空间装置、影像艺术等非正统建筑学的表现形式来集中探讨上述问题,便是“未知城市: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的实验性所在。
“未知城市: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是中国第一次由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艺术家、城市研究者们以装置艺术和影像形式对城市本体哲学进行的集群性探讨。展览以一种非建筑的方式突破想象的边界,去构筑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个具有无限创造性的未知城市,需要新的具有高度弹性和适应性的建筑学体系,以及新的时空观察方法与之相匹配,包括新的时空理念、新的表现形态、新的建筑美学、新的建筑材料、新的建筑结构、新的建筑设备等,而这一切,都在悄然发生之中。
文章来源:《当代传播》 网址: http://www.ddcbzz.cn/zonghexinwen/2021/0210/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