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珍贵文物,勾勒出古蜀文明的文化传播路线
川报观察记者 吴晓铃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高大伟岸的青铜大立人像、神秘夸张的青铜面具等文物面前,总有人发出“三星堆简直像外星人手笔”的惊叹。
这是今人对三星堆瑰丽文明和古蜀先民杰出艺术的一种礼赞。考古显示,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甘肃马家窑文化为主的黄河文明和以湖北石家河文化为代表的长江中游文明,就分别进入四川地区。正是文化的多元和融合,滋养了此后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的发展与辉煌。
那早在四五千年以前,这些外来文化又是如何翻越崇山峻岭进入巴蜀大地?
8月21日,“茂县营盘山遗址与古蜀之源”学术研讨会在三星堆博物馆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北京大学等科研单位的数十位考古学者汇集一堂,发布最新考古及研究成果。在近年持续不断的考古勘探发掘以及环境、动植物考古等高科技的加持下,古蜀先民从西北甘青地区迁徙和文化传播的线路图正在渐渐清晰。
距今5000多年前
他们从西北迁入岷江上游
2000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岷江上游进行中华探源工程的相关调查时,在茂县凤仪镇地处岷江东南岸的三级台地上,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营盘山遗址。在此后的考古发掘中,他们在茂县、汶川等地发现大量带有甘肃马家窑文化、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特征的陶器、玉器等文物。
在三星堆两大祭祀坑1986年横空出世以后,人们开始苦苦探寻:更早以前,古蜀先民生活在哪里?
上世纪90年代,考古人员在新津发现距今4500年至3700年之间的宝墩古城遗址,和距今3000多年前三星堆刚好可以上下衔接。而茂县营盘山遗址的发现,更让考古人员惊喜不已。在这处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址中,考古人员相继发现距今5300年至4600年间新石器时代的房屋基址、人祭坑、灰坑和窑址等遗迹,尤其出土的精美陶石器,表明这处遗址已经是当时的一处大型中心性聚落。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陈剑介绍,在众多出土文物中,包括带有甘肃马家窑文化特征的彩陶罐、瓶、盆等文化遗存。这种公元前5800年左右开始的文化以彩陶文化为主要特征,大量水波纹、涡纹、圈纹等富于变化的图案和绚丽色彩,是其典型特点。
营盘山遗址出土彩陶,带有马家窑文化特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随着考古调查区域的不断扩大,考古人员又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茂县波西遗址出土仰韶文化特征的彩陶缽、尖底瓶等文化遗存,在金川县刘家寨遗址出土具有明显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特征的侈口深腹罐、折沿盆等文物。考古学者由此认为,这些遗存应是陇西南向南发展至岷江流域,并在岷江上游的核心地区形成的。而岷江上游地区,应是古代黄河上游文明进入岷江流域的文化通道,也是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营盘山遗址出土彩陶 带有马家窑文化特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陈剑表示,根据古气象学研究,全球在距今5000多年前有一次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可能造成了洪水肆虐。受气候变化或者其它因素影响,部分马家窑文化人群开始南下,沿着横断山区不断向南拓展生存空间。
在近年对营盘山遗址的植物考古中,考古人员从土壤中浮选的植物种子里也鉴定出以黍和粟等北方旱作农业结构为主。在距营盘山遗址不远、年代稍晚的下关子遗址,还发现极少量的水稻。考古人员认为,甘青地区的人群最初带入川西高原的农业品种是黍和粟,在经历和当地环境的适应与磨合后,才发展出适应环境的农业结构。
营盘山遗址出土的人面。仰韶文化风格,与甘肃省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人头彩陶瓶基本相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生产力极度落后的史前时期,外部环境往往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营盘山遗址,考古人员还发现一个特别现象——当营盘山遗址在从距今5300年延续至4600年以后就消失了。直到距今3000年以后的青铜时代,人们才开始重新利用此台地。“这可能与距今4000年前的一次气候干冷化过程有极大关系。”陈剑认为,面对急剧恶化的生态环境,营盘山人群应该是感到了生活不可持续的压力,不得不放弃这片生息之地。幸运的是,此次干冷气候影响下,成都平原从沼泽变为平地,营盘山人群极可能就是在此背景下进一步迁徙到成都平原。
文章来源:《当代传播》 网址: http://www.ddcbzz.cn/zonghexinwen/2021/0304/638.html
上一篇:当代文学《洗河》创作背景
下一篇:张铁林我加入海外国籍是想传播中国文化,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