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偏方、怕疫苗?应对科普新挑战,17名院士领衔
“虽然我们一直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但对科普的重视仍然不够,伪科学仍然有很大的市场。”张文宏说,“就拿防疫来说,虽然我们有很确切的数据证明疫苗对新冠病毒的效果,但是一些人仍然心存疑惑,如何做好疫情下的医学科普,是一个新挑战。”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对此,张文宏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首先应该鼓励有能力、有热情的人都来做科普,增加“科学之声”的音量,另外还要发展正能量科普产业,推广好的科普内容,让整个社会听科学说话。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坦言,做科普是一件很难的事,同样是冠心病,给不同病人的讲解内容是不一样的,特别是面对那些病入膏肓的人,让他们不相信偏方也很难,只有修炼到“手中无剑,心中无剑”境界的武林高手才能做好科普。科学诠释者指导团如同为武林人士提供了一个修炼平台,有助于从中涌现出更多武林高手。
作者:沈湫莎
据悉,指导团将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地区,以科普报告、科普论坛、科普对话、咨询和交流等形式组织和开展活动。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普文化,倡导科学生活方式,为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软实力建设发挥高端智力资源优势和作用。
上海市科协市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出席会议并致辞。他表示,以院士为代表的高水平专家队伍,大大提升了科普工作的质量, 期望“院士专家科学诠释者指导团”的成立,继续担负起科普的责任和义务,在新时代新要求新机遇下,共同研讨新时期科普工作新思路,助力上海科普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上海市公众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pixabay.com
互相切磋不仅能增进科普技能,更能精进科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教授陈海波一手搭建和主导了华为鸿蒙系统的架构,从事信息科学研究的他,因为听了一场生命科学的报告,被DNA的信息存储所启发,有了新的科研灵感。如今他正和中科院院士樊春海建立了合作关系,他还想在这个“最强大脑”平台上寻找到更多灵感。
上海公民科学素养一直领跑全国,离不开大量科普工作,今年3月,《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正式施行,上海科普事业进入新阶段。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介绍了《科普条例》与他的渊源。他认为科普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坚定准确的科学声音在当下时代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也对科学家的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
17位两院院士、近百名科普专家和志愿者……在今天在线举行的“院士专家共话科普新条例”圆桌会议上,一个由“最强大脑”组成的院士专家科学诠释者指导团宣布成立。
指导团旨在促进当代科学家肩负起新时代的科普使命,让更多的科学专家成为传播科普、服务科普的科学诠释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任指导团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樊春海任执行团长。
责任编辑:任荃
平均每月做一两场科普报告、撰写近百篇科普文章,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因在科普科普领域的贡献而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越做科普,他越觉得这件事大有可为,尤其是鼓励社会力量办科普,推出更多市场化的科普产品。
圆桌会议由上海市科协指导,上海市科普志愿者协会、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科普工作委员会等共同举办。
文章来源:《当代传播》 网址: http://www.ddcbzz.cn/zonghexinwen/2022/0610/1387.html